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中心)于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内唯一从事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所,主要从事农村能源、农业工程、环境科学及其交叉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及战略政策研究。1997年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管理。
研究所主要职责:一是开展厌氧微生物资源收集保藏与共享,以及厌氧生命代谢过程与调控等基础研究,为厌氧微生物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二是承担厌氧发酵、热化学转化利用、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阐明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过程机理机制,破解行业难点堵点卡点问题,为全国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三是承担跨区域畜禽粪污、作物秸秆、农村有机垃圾等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向全社会提供整体技术方案,为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服务模式支撑;四是开展农村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沼气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外支撑。
建设有厌氧微生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能源化利用与污染控制、生物质产品质量安全与风险评估、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生物质能源与人居环境战略及政策、微生物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与新能源融合、生物质高品质燃料等创新团队。研究覆盖能源微生物收集和保藏、厌氧发酵微生物机理、技术工艺、装置装备、产品高值化利用、战略政策分析等全链条研究,形成了高浓度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和蛋白生物降解等一批核心技术,在国内建设多处不同类型示范工程。
研究所现有科研办公区域4处,分别是人南所区、双流所区、安居所区和成都中心,其中人南所区作为厌氧微生物等传统优势学科科研创新和管理核心,双流所区作为创新成果熟化孵化中试平台,安居所区作为农村能源革命教育和文化传承平台,成都中心作为农村清洁能源学科方向拓展区。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沼气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沼气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农村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究平台22个。此外,研究所还编辑出版业内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中国沼气》,建设世界先进、国内规模最大的厌氧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库—中国厌氧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CAM)。
全所现有人员278人,在编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83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0人,在站博士后16人(含联培)。研究所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高层次人才1人,神农英才2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现代农业产品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农科英才”各类人选6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北农人才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青城计划创新领军人才2人、天府科技菁英3人,天府峨眉计划2人,天府特聘专家3人,“蓉漂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成都市顶尖人才1人,成都市顶尖人才后备人才1人,蓉漂计划2人。
围绕乡村建设科技和战略需求,聚焦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领域,重点开展生物质能源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与集成应用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承担完成国家863、973、重大专项、科技支撑和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公益性科研项目110余项,取得专利授权350余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850余篇,制修订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推动农村能源行业科技进步,具有广泛的行业影响力。
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专家、学者考察访问600人次,与德国、丹麦、南非、阿根廷、菲律宾等80多个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研究所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UNIDO)以及中国商务部、科技部和农业农村部技术援助项目200余项,参加受援项目共计120多个国家6000余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推进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走出去”。
研究所将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根本任务,不断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重点优化教育文化环境,不定期开展菁英讲堂、学术年会等活动,邀请优青、杰青、两院“院士”等传道解惑;着力完善科教融合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国家观测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为支撑,培养研究生应用技术工程化能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夯实研究生教育发展路径,不断拓宽国内外联培网络,与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技术合作以及联合培养。
五年来,研究所研究生教育成效显著: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7人次,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5人次,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5项,获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硕士论文1篇,获钱易环境奖一等奖2人次,获大北农卓越奖1人次,获大北农科学实践创新奖2人次,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三分钟论文演讲比赛特等奖1人次。所培养研究生在《Nature》《Nucleic Acids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47篇,累计影响因子420.228。其中,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在《Nature》发表学术论文2篇。
为了促进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了解我所的科研实力、研究方向和优势,近距离与专家学者交流,激发青年学生对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领域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选拔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或第一志愿报考我所的研究生,我所拟于7月下旬在成都举办为期3天的“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夏令营期间将安排招生宣讲会、专家报告会、研究所参观、师生见面会、低碳乡村参观等多种活动。
本期夏令营拟招收专业涵盖我所的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四大学科门类,各专业的具体名额视报名情况而定。报名申请工作从即日起至2025年7月18日结束。诚邀有志报考我所研究生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本次活动将提供外地院校营员夏令营期间在蓉的免费食宿,并报销来蓉单程火车票(含高铁或动车二等座、硬卧、硬座,请保存好纸质车票);来自成都地区高校的营员原则上自行解决住宿。
一、申请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2.生物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生物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的2026届本科毕业生;
3.本科现阶段成绩优秀;在学期间无重修或补考记录,无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4.对所学专业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较好的科研潜质;
5.英语四级成绩在425分以上,通过英语六级者优先。
二、申请材料
1.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各一份;
2.《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2025年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报名表》(见附件1);
3.包含所修全部课程的在校期间成绩单(有学校教务部门或所在院系公章)与总评成绩排名证明(有学校教务部门或所在院系成绩管理部门公章);
4.英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四、六级英语成绩,托福,GRE、雅思等证书,网页截图无效);
5.其他证明材料(体现个人学术水平的有表性的学术论文、出版物或原创性工作成果的复印件,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三、申请流程及时间
1.网上报名。申请夏令营的同学即日起至2025年7月18日前扫描二维码进行网上报名(https://www.wjx.cn/vm/wZKqCP4.aspx#)。如有信息尚不确定,请先准备纸质版材料再进行网上报名。
网上报名二维码:
2.递交申请材料。请将申请材料按照顺序扫描成一个PDF文件,文件命名格式为“夏令营—本科学校-姓名”,并于2025年7月18日前以附件形式发送至电子邮箱biogaskyc@caas.cn(邮件主题 :“夏令营—本科学校-姓名”)。入选营员在开营报到时请携带并递交纸质版材料原件(无须提前寄送)。纸质版材料必须与网上报名信息、电子版材料完全一致,否则取消夏令营入选资格。
3.资格审核与选拔。经审核通过的同学将通过Email或电话通知本人,未入选者不再另行通知。对所提供材料不全或申请条件不符合者将不予通过。申请材料须真实准确,发现弄虚作假一经查实将取消申请资格。通过审核后的夏令营参营名单以及夏令营详细日程安排、开营报到有关事宜将于2025年7月19日前在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网站公布,请及时关注。
四、其他事项
1.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必须遵守我所和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和夏令营的各项纪律与要求,按照统一的安排进行工作和活动。
2.夏令营期间营员安全及正常医疗费用由本人及所在学校负责,夏令营组织方将统一为学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报到时签署安全协议(附件2)。
3.学员自行预定往返车票,研究所不提供订票服务。
4.夏令营表现合格的同学将颁发结业证明。
5.沼科所招生信息及导师介绍请登录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官方网站、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官方网站查询。
6.因不可抗力等情况研究所适时调整安排。
热忱欢迎广大优秀学子踊跃申请!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邱老师
联系电话:028-85260330
Email: biogaskyc@caas.cn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四段13号C座科研处103房间
研究所网站:https://biogas.caas.cn/邮编:610041
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
2025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