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所情概况»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中心)于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内唯一从事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研究的公益性研究所,主要从事农村能源、农业工程、环境科学及其交叉领域重要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及战略政策研究。1997年划归中国农业科学院管理。

研究所主要职责:一是开展厌氧微生物资源收集保藏与共享,以及厌氧生命代谢过程与调控等基础研究,为厌氧微生物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支撑;二是承担厌氧发酵、热化学转化利用、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阐明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过程机理机制,破解行业难点堵点卡点问题,为全国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撑;三是承担跨区域畜禽粪污、作物秸秆、农村有机垃圾等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向全社会提供整体技术方案,为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服务模式支撑;四是开展农村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沼气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外支撑

研究所科研体系健全、平台条件完善、人才实力雄厚、行业地位突出、国际影响广泛,是中国农村能源事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研体系健全。建设有厌氧微生物、秸秆资源化、畜禽粪污能源化、生物质产品质量评估、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能源与环境战略政策、绿色生物制造等创新团队。研究覆盖能源微生物收集和保藏、厌氧发酵微生物机理、技术工艺、装置装备、产品高值化利用、战略政策分析等全链条研究,形成了高浓度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和蛋白生物降解等一批核心技术,在国内建设多处不同类型示范工程。

平台条件完善。拥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沼气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沼气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农村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究平台22个。此外,研究所还编辑出版业内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中国沼气》,建设世界先进、国内规模最大的厌氧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库—中国厌氧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CAM)。

人才实力雄厚。全所在职职工11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82人,其中博士47人;所聘人员21人,其他聘用人员46人;正高级职称18人、副高级职称39人。研究所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神农英才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工程”高层次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现代农业产品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农科英才”各类人选6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北农人才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青城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天府科技菁英3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蓉漂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

行业地位突出。围绕乡村建设科技和战略需求,聚焦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领域,重点开展生物质能源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与集成应用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承担完成国家863、973、重大专项、科技支撑和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公益性科研项目110余项,取得专利授权350余项,发表各类科技论文850余篇,制修订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6项,推动农村能源行业科技进步,具有广泛的行业影响力。

国际影响广泛。接待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专家、学者考察访问570余人次,与美国、德国、丹麦等80多个国家的可再生能源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研究所承担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UNIDO)以及中国商务部、科技部和农业农村部技术援助项目200余项,参加受援项目共计120多个国家5000余名政府官员和技术人员,推进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技术“走出去”。

(数据更新至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