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产品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在《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综述文章,对农业产品中霉菌毒素检测方法和技术的近十年发展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
图1. 2016年至今五种常见霉菌毒素的各种先进检测方法和报道趋势
实现从传统食品安全监测向未来精准检测体系的过渡,需要发展高效、快速且多功能的检测平台,以支持可持续的农产品安全监测。在此背景下,该综述系统总结了霉菌毒素快速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工作与进展,重点涵盖了样品制备方法(如QuEChERS和固相萃取)、多方法联用(光学、色谱、电化学技术)、基因组模型辅助设计、高效分子工具(如适配体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开发,以及针对不同毒素的代谢工程策略。近年来,多模态的传感联用检测技术因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便携性,在作为霉菌毒素快速筛查工具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在这些联用传感技术中,光学和电化学传感器方法已成为极具潜力的工业平台,可用于检测多种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T-2毒素。与此同时,随着合成生物学和纳米材料技术的蓬勃进步,促进传感技术与系统生物学分析的跨越式整合,从而显著提升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并成功扩展了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样本类型(如谷物、牛奶等复杂基质)。
此外,该综述还探讨了通过人工智能和装置设计提升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策略,并展望了进一步增强传感器小型化、智能化和环保性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针对霉菌毒素快速检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新兴技术将成为下一代分析平台的重要支撑,助力实现可持续食品安全监控体系。
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周小琪、刘懿苇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冉毅高级工程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NSFSC1253)、四川省区域创新合作项目(2024YFHZ0148)等项目支持。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afc.5c0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