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迎来了“二十一连丰”,总产量跃上新台阶,突破1.4万亿斤。百姓的“米袋子”越发充实,“菜篮子”也愈发丰盈,农业“压舱石”愈发稳固。
当前,在保障粮食安全和优质肉蛋奶供应的同时,大量源自农业生产的秸秆、畜禽粪便却未能完全回归产业链,更未得到高值化利用。这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还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食物和营养需求,农村沼气工程肩负起了新使命,在推进有机肥料利用、乡村清洁能源供给、构建种养循环模式、提升农村生活品质等方面展现新作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农村沼气的职责使命
农村沼气承载着新使命与新职责,凭借其独特优势和多元价值,为乡村建设增添了浓郁的绿色底色,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驱动力。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地力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根基。通过厌氧发酵生产的优质有机肥料,能够为土壤补充丰富的有机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重塑土壤微生物环境,从而提升地力,助力化肥减量,为粮食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农村沼气工程是构建生态循环农业链条的关键纽带,能够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联结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在畜禽养殖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适宜的收储运半径内,将多个养殖主体与规模化种植户进行有效匹配,达到区域内“以地定畜、以养促种”的目标,实现种养结合、农牧循环,为农业绿色发展打通路径。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离不开蓝天、绿地与清水,还须解决“烟熏火燎”和使用化石燃料所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农村沼气工程可将农村地区的厕所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转化为清洁燃气和绿色电力,以此替代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不仅能够改善农村的卫生状况,降低疾病传播风险,还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夯实农村生态底盘。
农村沼气的新目标
进入新时代,农村沼气从曾经的“新能源”,逐步发展成为如今备受瞩目的“零碳能源”,成为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有力武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农村减排降碳的任务也越来越重。我国作为世界粮食、肉蛋奶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0.5亿吨,农作物秸秆约8.65亿吨,尾菜约2亿吨。有效处理和利用这些农业废弃物,关系到5亿多农村居民的清洁用能问题,关乎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也与农业农村减排降碳息息相关。
无论是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还是尾菜,以厌氧发酵为核心技术的农村沼气工程都能够“照单全收”,将这些废弃物转化为沼肥和沼气,还能形成绿色碳资产。沼肥的使用能够替代化肥,助力生产更多优质农产品。以江西某镇年存栏量6万头养猪场的沼气工程为例,该工程年处理养殖粪污16.23万吨,可为6000用户供气131.4万立方米,发电454.82万千瓦时,供气经济效益289.08万元,发电经济效益267.89万元;沼肥用于水稻、水果和蔬菜种植,可实现农产品溢价效益48.22万元。此外,还能形成约480万元的碳资产。据预测,到2032年我国养殖废弃物年产38.7亿吨,通过沼气工程可生产生物天然气约1500亿立方米,所产沼肥按氮元素折算可减施化肥3000多万吨,替代化石能源可减排1.8亿吨二氧化碳,为农民增收节支近5000亿元。
农村沼气护航新行动
着力建设有机肥料站,实现绿色种养。在粮食主产区、果蔬种植区和经济作物集中区,选择畜禽养殖密集区域或沼气原料丰富的地点,建设集生产、存储和配送于一体的沼气供肥站,将农业废弃物高效转化为有机肥,就地就近服务农业生产。依据耕地分布合理规划服务半径,建设服务500~1000亩农田的小型供肥站及服务1000亩以上耕地的大型供肥站,实现覆盖面和服务效能最大化。通过政策扶持,开展农户种养结合技术培训,推广“种植—养殖—沼气—还田”的生态循环链,确保农业生产既能增产增效,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着力建设绿色发电站,实现就近供电。一是在大型养殖场周边建设规模化沼气发电站,将畜禽粪污集中处理转化为绿色电力,满足养殖场设备、保温系统、日常运维等用电需求,既解决粪污处理难题,又节约能源成本。二是为中小型养殖场配备小型沼气发电装置,养殖场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安装规模,降低建设门槛,实现“即建即用”的便捷模式。三是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动发电并网,完善沼气发电支持政策,将规模化养殖场发电设施多余的电量并入农村电网,带动周边区域供电用电优化,提升农村地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着力建设绿色燃气站,实现就地供气。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依托规模化养殖场或废弃物处理中心,建设规模化供气站,利用沼气发酵生产生物天然气,通过撬装或管网输送至农户或生产用户,解决农村地区依赖散煤和化石天然气的问题。在具备商业化条件的地区,打破制度壁垒,支持生物天然气生产企业与燃气公司合作,将生物天然气纳入现有燃气供应体系,实现生物天然气与城市燃气管网互联互通。
作者: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所长 孟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