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近日,来自斐济、巴拿马等8个国家的19位学员,参加了由商务部主办,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承办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能源技术研修班”。21天的时间里,学员们学习中国光伏、风电等技术,在交流与实践中,诠释了南南合作,平等互助等内涵。
学员全体合影
一、课堂之上:尊重在交流中流淌
“氢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关键拼图之一。”授课专家站在讲台前,深入浅出地剖析着氢能源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蓝图。然而,这堂课最动人的部分,并非单向的传授。课堂上特意设置了互动环节,真诚邀请学员们走上讲台,分享他们各自国家在氢能领域的实践与困惑。
吉哈德先生(约旦)与伊莎贝拉女士(巴拿马)在课堂上分享个人见解
来自约旦的自然资源管理专员吉哈德先生(Jihad Swailem Mutleq ZAWIDAH)、巴拿马的伊莎贝拉女士(ISABELLA CAMARGO DE LEON)起身讲述各自国家的生态危机及对可持续能源的需求。讲台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知识在相互尊重中交汇,映照出 “南南合作”中“互为师生”的精神。
二、大地行旅:情谊在体验中生长
1.粽叶飘香里的文化共鸣
研修班的精彩,远在课堂之外。在成都研修期间,学员们走访了中自科技公司、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实验室、成都中华熊猫苑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
培训班举办期间,恰逢端午佳节,当学员们走进东林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时,浓厚的节日氛围扑面而来。热情的商铺老板将热腾腾的粽子免费赠予他们品尝。来自斐济、加蓬、尼日利亚等国的学员们捧着粽子,好奇又惊喜地品尝着这独特的中国味道,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员们竟然都还记得中国文化课上老师讲授的关于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典故,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学员们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义”字的深刻含义。
何塞先生(巴拿马)与吉腾先生(斐济)品尝粽子
2.泥土翻飞中的无国界协作
研修班抵达内蒙古后深入中国农业科学院沙尔沁试验示范基地,观摩草原科研的丰硕成果。
学员们于基地内参观
在参观途中,约旦学员阿梅尔(Amer Ali Mohammad Alawamleh)和阿里(Ali Khalifeh Khalaf AL-MOHAMMAD)看到两位年迈科研人员翻整土地,便主动上前帮忙。“我们约旦的沙土也很多,翻沙这事我们在行!”说罢,他们接过锄头,加入翻土行列,动作娴熟,用真诚打破了语言和身份的隔阂。不同肤色的手共同握紧农具,这无声的协作,是对“劳动光荣”的致敬,也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心手相连”的写照。
阿梅尔(约旦)和阿里(约旦)先生帮助工作人员翻土
3.光伏蓝海中的合作愿景
研修班学员们随后造访了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该基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腹地,通过 “光伏长城” 模式,形成 “光伏 + 治沙 + 农林 + 旅游” 的综合发展体系。截至2024年,项目年发电量达20亿度,年节约标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其建设还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斐济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南太平洋极具光伏太阳能发电和产业发展潜力的国家,斐济政府大力倡导绿色增长模式,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此次参访中,广袤无垠的“光伏蓝色海洋”,深深吸引了来自斐济能源公司的学员莎伦(Sharon Zoreen Ali)。“我们斐济的珊瑚海岸,也该有这样会发光的海浪。”这一想法在莎伦女士脑海中不断回响。
莎伦女士(斐济)参观光伏发电基地
怀着让自己国家也能发展光伏发电技术的美好憧憬,在培训结束后,莎伦女士积极向我所询问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目前已取得联系,为未来中斐两国在光伏发电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起了一座桥梁。
4.草原风电下的震撼之美
在内蒙的第三天,学员们参访辉腾锡勒草原,广袤草原上,无数风电装置与绿草蓝天相映成趣,构成震撼的“绿色交响曲”。这些矗立的风车,不仅是清洁能源的生产设备,更是能源发展合作的象征。它们转动着,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也转动着各国对绿色未来的向往。
研修班成员于草原合影
草原上的风电装置
三、离别时刻:友谊的种子洒向未来的路
研修班结业典礼在北京举行,学员们带着知识、合作愿景和情谊返程。21天里,他们学到了中国的能源技术,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这些绿色种子将在南南合作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共同守护我们以可持续能源为基石的绿色未来。
结业不是终点,而是友谊和合作的全新起点。学员们宛如绿色发展的使者,怀揣着在中国汲取的能源智慧与中国文化的精髓,飞向四面八方。他们将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学所得,化作推动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中国,也将持续在南南合作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与更多发展中国家携手并肩,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