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2016 年科技部认定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型基地, 依托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建设。2016到2020年间,基地邀请外宾40人次、派出人员80多人次赴各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技术示范等工作;主办国际沼气论坛、国际互营微生物论坛等国际学术研讨会10次,30多人在国际会议作报告,加强了与国际同行的联系与交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泰国、阿根廷等国多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等36项,与各国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渠道,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地发展定位
(一)基地发展定位和目标
沼气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Biogas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致力于推动沼气技术的国际合作与创新发展。作为中国唯一专注于沼气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所自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始终坚守行业科技前沿,不断深化生物质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基地重点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及中国商务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国际与国家级机构的支持,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发展中国家,重点合作国别包括日本、德国、荷兰、阿根廷、菲律宾、萨摩亚等,积极响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行动,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援外培训及示范推广。
基地紧密围绕农村可再生能源与生态环境治理,以厌氧微生物资源及代谢机制为核心,聚焦农村能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生态修复等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推广。依托在厌氧发酵、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生物质能源技术、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基地致力于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推动沼气技术的全球应用。截至2024年底,基地已承担191期援外培训项目,培训外籍学员5500余人,覆盖120多个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大批沼气技术人才;推进国际示范工程建设,实施“中国—阿根廷沼气发展与合作中心”二期建设、萨摩亚沼气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向阿根廷、萨摩亚等国输出农村沼气及循环农业技术,并基于实践经验制定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指南。与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合作国农业主管部门合作,在菲律宾、萨摩亚等国家建设沼气示范工程,推动技术研究与推广,并制定适宜当地发展的技术规范。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中国沼气技术的全球影响力,也为国际农业绿色发展和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基地发展定位与拟申报基地类型的相符性
基地以沼气等清洁能源研究为主线,确定四项支撑定位:一是开展厌氧微生物资源收集保藏与共享,以及厌氧生命代谢过程与调控等基础研究,为厌氧微生物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理论支撑;承担厌氧发酵、热化学转化利用、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阐明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过程机理机制,破解行业难点堵点卡点问题,为全国农村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撑;承担跨区域畜禽粪污、作物秸秆、农村有机垃圾等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向全社会提供整体技术方案,为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服务模式支撑;开展农村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依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沼气技术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外支撑。与特色类国际合作基地定位完全符合。